科普园地
【科普园地】秋风起情绪凉?心理医生教你破解季节性情感障碍
“自古逢秋悲寂寥”,唐代诗人笔下的秋日怅惘,如今有了科学注解。每年 9 月起,随着昼夜温差加大、树叶凋零,不少人莫名情绪低落、嗜睡、食欲亢进 —— 这些看似 “应景” 的变化,可能是季节性情感障碍(SAD)的早期信号。
从“秋愁”到“临床诊断”:SAD的发现与定义
1.从“秋愁”到“临床诊断”:SAD的发现与定义
1984 年,美国精神病学家诺曼・罗森塔尔首次提出 SAD 概念。全球约 10% 成年人受其影响,女性患病率是男性 3 倍,北纬 30° 以上地区(如我国东北、西北)发生率比南方高 4-6 倍。
2.真实案例:被“秋悲”困住的职场人
32 岁的李女士连续 3 年秋季 “周期性崩溃”:晨起困难、工作走神、嗜甜发胖,起初以为是压力大,确诊 SAD 后经光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改善。需注意,普通 “秋悲” 持续数天不影响生活,而 SAD 会情绪低落超 2 周,还伴兴趣减退、精力下降等症状。
SAD 的发生是生理 -心理 - 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,而非单纯的“玻璃心”。以下三大机制揭开秋季情绪失调的底层逻辑:
1. 光照减少:昼夜节律的“隐形推手”,光照减少是重要因素,秋季日照缩短,松果体分泌褪黑素时间延长,打乱生物钟,还会使大脑 “快乐激素” 血清素浓度降低,引发情绪问题,焦虑和食欲异常。
2.气候应激:身体的“秋燥-情绪”连锁反应,气候应激也不容忽视,秋季昼夜温差大,易致自主神经紊乱,且呼吸道疾病高发,免疫系统释放的炎症因子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,激活下丘脑-垂体-肾上腺轴,导致皮质醇(“压力激素”)水平升高,进一步加重疲劳感和负性情绪。
3. 心理暗示:文化与环境的“情绪放大器”,自然场景的象征意义,落叶、萧瑟的秋风等视觉刺激,会通过大脑杏仁核激活“悲伤记忆”(如古人“悲秋”诗词的文化熏陶),形成“环境-情绪”的条件反射。
4.“年终焦虑”叠加:9月后临近年终考核、开学等压力事件,SAD患者的“压力敏感性”显著高于常人,容易陷入“情绪低落→效率下降→压力更大”的恶性循环。
分人群应对指南:打造秋季情绪“防护盾”
不同人群应对 SAD 需个性化方案。
1. 未成年人用“活动力”对抗秋愁:光照处方:每天保证1小时户外日照,学校可调整课间操时间,增加户外活动。睡眠管理:小学生每日睡眠≥10小时,中学生≥8小时,睡前1小时禁用电子设备。家长行动:避免在孩子面前抱怨“秋天好烦”,可通过互动活动提升积极情绪。
2. 职场人办公室里的“抗郁工具箱”:午休时可窗边晒太阳 15 分钟,或用 10000lux 光疗灯(每日早晨照 30 分钟),坚持 2 周可提升血清素 20%;每工作 1 小时做 “爬楼梯 2 层 + 深蹲 10 次”,下班后选温和运动;饮食上少精制糖,多吃深海鱼、鸡蛋和蘑菇。
3. 老年人从“被动适应”到“主动掌控”:可在家装全光谱 LED 灯,阳台种秋季开花植物;每周至少 1 次 “面对面社交”,降低孤独感;还能喝 “百合银耳莲子羹”,或按揉内关穴、太冲穴。
4. 高风险人群(产后妈妈/慢性病患者)每日散步,通过 “正念呼吸” 缓解焦虑;糖尿病患者要加强血糖监测,用听相声、养宠物等调节情绪。
警惕!这些信号提示“需要专业帮助”
若出现情绪低落超 2 周且晨起无缓解、有自伤念头,或无法正常工作学习、回避社交超 1 个月务必寻求专业帮助。
最后:与“秋悲”和解的
3个核心认知
SAD 是 “病” 不是 “矫情”,9 月提前调整作息、增加光照可降低 50% 发病风险,且全球数亿人受其影响,主动求助是勇气。这个秋天,愿我们用科学方法守护内心的 “小太阳”。





